商城县苏仙石乡茶叶协会
近年来,苏仙石乡茶叶协会立足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主题,以增加茶农收入、壮大茶叶产业为目标,促进了全乡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2007年全乡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6000亩,其中有机茶面积达到4000亩,年产干茶360吨,总产值近2800万元,全乡人均仅此一项增加纯收入近1700元。茶叶已成为全乡农业的支柱产业。协会成立五年来,年年被县科技局评为“农村科普”工作先进单位。
一、抓好科技普及,提高茶农科技水平。为提高茶农的科技水平,协会从“四个”方面入手,找到了一条培训茶农学科学、用科学的有效途径。一是胶买教材。几年来,协会累计购买800余套茶叶种植、栽培、加工、贮藏等方面的实用教材,充实协会图书室。二是建好科普阵地。三年来,协会自筹资金累计投入达28万元,创建科普宣传栏42个,科普活动室340平方米,新增加科普图书61种共5500山地,新购置电脑3台,创建科普示范基地18个,培养科技示范户598户,示范面积达6000亩,带动农户达5200户。协会成立5年来,累计新发展茶园8000亩,使全乡的茶园面积增加到19000亩,年产干茶近400吨,产值近3200万元,全乡人均仅此一项增加收入近1800元。“家种10亩茶园、胜过外出务工挣钱”已得到大多数群众的认可。三是实施分类培训。根据茶农知识结构的不同,协会实行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培训,促进了不同层次学员对科技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三年来,累计发放各类培训资料92种9700余册。四是“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邀请信阳农专、县茶技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授课;另一方面分期分批组织茶农到安徽金寨茶场、信阳五云山茶场、固始九华山茶场等名优示范茶场参观学习,拓宽了广大茶农视野,增强了他们学习科技、赶先进的动力。通过培训,全乡广大茶农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明显提高,累计有160余人自费到信阳农专、浙江农大、信阳农科所、安徽农科院进修,有近300人成为茶叶种植、栽培、加工方面的“土专家”。
二、推广新技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培育新品种。先后到福建、浙江、云南、安徽等地引进福鼎大白、白毫早、乌牛早、龙井43号等优良品种进行无性繁殖,全乡建成茶叶无性化繁殖基地16个,年繁殖能力在20万株以上。二是改良老品种。品种老化、单一、低产是全乡茶叶生产的普遍特点。乡茶叶协会以茶叶龙头企业其鹏有机茶场为依托,引进日本薮北茶进行改良,培育出了其鹏一号新品种,建立了300亩的老茶园改良示范基地。2003年至今,在协会的示范带动下,全乡有近4000亩老茶园得到改造,年增加产量近3万公斤。三是引进新工艺。积极协助茶农购进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280台(套),使全乡的茶叶生产基本上告别了手工加工的历史,改善了茶叶的外观,提高了产品品质。几年来,先后有“苏东迎春”、“金刚碧锋”、“碧螺春”、“其鹏雀舌”等10余个新品牌获得省级、国家级金奖,其中其鹏碧云、金刚碧峰在2007年日本静岗举行的世界绿茶评比大会上获得茶样金奖。四是引进无公害种植技术。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是近年来协会工作的重点。(1)聘请县农业植保站技术员为病虫害防治顾问,制定和完善病虫害防治技术标准。(2)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3)加大农药安全使用宣传教育,指导茶农不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堵住源头。(4)对生产出来的无公害茶叶统一储藏标准、包装标准、运输标准,防止二次污染。截止目前,全乡符合无公害种植技术标准的茶场面积达8000亩,有两家茶场通过“QS”认证,并获得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开发中心的有机认证。
三、扩大基地规模,促进专业化生产。在生产基地建设上,坚持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相结合。按照生产专业化、基地规模化、布局区域化、设施配套化的要求,着力带动茶叶基地建设。目前,全乡已建成高产茶园9000亩,有四个茶叶专业村、16个专业茶场、1个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以东河、西河为代表的名优茶主产区。
四、开拓市场,进一步搞活茶叶流通。进一步开拓省内外市场是实现茶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乡茶叶协会一是建立茶叶产销信息服务系统,加强茶叶贸易信息研究,利用电话、电脑、电视等现代信息手段,向茶农和企业提供产销信息服务。二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积极组织茶叶专业户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展销会、博览会、茶叶节等。三是在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通过批发、直销、经销、代销等多种形式搞活茶叶流通。2007年5月乡茶叶协会和信阳豫花园大酒店茶文化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成为该中心的茶叶定点供应基地。如今,全乡年产量的一半以上远销广州、北京、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苏仙石茶已成为信阳毛尖茶中叫得响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