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饮用水水质夫妇已20年不喝自来水
研究饮用水水质夫妇已20年不喝自来水。
北京城里“最会喝水的家庭”已经二十年不喝自来水了。
丈夫在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饮用水产业委员会工作,妻子是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如此一对与饮用水打交道二十余年的组合,谈起喝水来自然不必谦虚,“我们可能是北京最会喝水的家庭,没有人像我们这么讲究。”58岁的妻子赵飞虹说。
“我们上周刚测了,自来水中硝酸盐(以氮计)的指标已经达到每升九点多毫克了。”2012年圣诞节这天,赵飞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虽然这一指标未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10mg/L的标准值,但已经很接近了,“五六年前,这个指标还在1-2mg/L之间,就在2011年还只有四点几。”
自来水中的硝酸盐主要来自垃圾、滤液和粪便,而这不过是诸多指标中的一个而已。多年来,赵飞虹检测发现,北京自来水的水质在逐渐变差,“这是不争的事实”。
最让她慨叹的是密云水库。这座坐落于京城东北一百余公里处的燕山群峰中的水库被誉为北京的“生命之水”。
“清澈透明,直接喝都没问题。”这是赵飞虹1980年代来到这里时的记忆。按当时的国标,密云水库的水质达到一类标准,与地表水标准堪称世界最严的德国一类水标准相当。
密云水库的水经过混凝、过滤、消毒等程序会分到京城十大水厂,每个水厂都有自备井以抽取地下水,地下水和密云水勾兑以后,再进入寻常百姓家。
相对于地表水,地下水还是干净,但水质正在走下坡路。
2002年,圆明园湖水干涸,时长达七个月之久。2007年,颐和园昆明湖冬春季节干涸,大小游船搁浅于泥土,本与岸齐的浮动码头深陷泥淖,初春的十七孔桥下,干涸的湖底竟成为风筝爱好者的放飞之所。
“三眼井、二眼井、七眼井、王府井,光叫井的胡同就有八十多条,三里河、二里沟,没有水哪来的河、沟?”王建说,“随便去想一个地名,会发现北京跟水的关系之近。”
历史并非一直如此。商周时期,北京平原河湖沼泽密布,先民只得沿太行东路古渡口通行。现在中关村西区的丹棱街,元代还是坐拥上百公顷水面的丹棱沜。即便1950年代,颐和园西侧、玉泉山一带还存有大量稻田,描写此地田园风光的诗歌,光乾隆皇帝就作了几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