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空间☆生活百事通
外资银行从中资银行减持套现2230亿港元
    大家是否意识到了中国股市在当下经济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去看看美国,如此巨大的一场金融危机之下,股市虽也有过大跌,但其恢复的力度和速度举世无双。为什么?
因为美国人太知道资本和资本定价的重要性,太知道越是债权市场风险巨大越需要股权资本市场去支撑、去应对巨大的经济风险。
但中国哪?明知巨大的经济风险来袭,却一味放大信贷风险,而对股市却采取抑制政策,并试图以此去防范热钱,放弃了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巨大的资本机会和转型动力。何等糊涂!
监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去除B股、融资融券、证券公司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业务的交易结算资金,代表了个人证券账户和直接入市的法人证券账户,6月份的交易结算资金余额已从6月初的8103亿元降至6081亿元,净流出1961亿元。
更可怕的是:在A股市场大量失血的同时,一些证券营业部开始出现数量远超以往的“销户”现象。什么是“销户”?就是投资者彻底离开股市,把开立于证券公司的股票交易账户撤销掉。
7月10日,澳新银行撤回对中国天津银行1.2亿多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澳新银行并表示,不会参与天津银行的融资计划,而澳新所持天津银行的股份也从20%稀释至17.6%。他们得了便宜还卖乖。澳新国际业务和机构投资主管亚历克斯称,我们做出放弃参与天津银行融资的决定十分艰难,但我们也能优先投资、支持澳新中国分行的发展。
6月25日,瑞士银行减持民生银行1172万股,每股作价7.113港元,总减持值8336万港元。减持完成后,瑞银持有的民生银行持股比例从6.17%降至5.96%。此前,6月6日,摩根大通减持了中信银行的在港上市股份,减持股份数量为34.3万股,减持平均价格为3.93港元/股。
一幕幕当年金融危机的剧本轮番上演。从2009年至现在,外资银行减持套现中资银行股份已成为热门话题。根据国内一家财经媒体的统计,3年间,外资银行从中资银行股份中共减持套现2230亿港元,仅美国银行一家就套现1433亿港元,高盛、淡马锡也分别套现260亿、280亿港元。
然而,也有人不以为然,称坊间谈论的中资银行被外资耍弄似乎不太妥当。外国资本也好、还是外国投行也好,他们参股中资银行就是为了赚钱,即使中资银行被对方耍弄了,甚至造成巨额损失,也只不是一种市场行为。中国加入了WTO,其银行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必然要付出代价。
但是,这样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一直以来,部分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股权交易的种种版本的故事曾在坊间和网络上喧闹一时,内幕交易论、贱卖论等等诸多说法可以称得上是无奇不有。政府当初在引进这些所谓的“长期的”战略投资者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让多家大型银行上市,一方面通过中国汇金公司为其注入了数百亿美元,另一方面,为多家银行剥离大量不良资产。
正是政府和各家银行的储户、纳税人承担了核销中资银行的呆账、坏账的成本,使不少中资银行减轻了负担,有了起飞的平台。外界虽然无法体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了“提款机”并被外资耍弄的中资银行总不是什么高兴的事。因为真正分享中资银行利润却不是这些人,甚至也不是银行本身,而是外资银行。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近几年来,由政府巨额注资后引进的所谓“长期的”战略投资者,协助中资银行进行改革或境外上市,包括高盛、花旗集团、汇丰、TPG集团、淡马锡、安联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在内的一些外国银行,持有中国主要银行价值上千亿美元的股份。而这段时间,恰好是中国股市最黑暗的时期。国内银行业战略投资者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其时间点居然掌握得如此精巧。
避风港”,显然是一个褒义词,可以让选择它的人吃下一颗定心丸。如果一种货币、一家银行、一家企业、一种资产或一个机构,坚若磐石,值得别人信赖,那么它就能在必要的时候充当诺亚方舟的角色。但是,现如今,没有谁再想当别人的避风港。
在希腊考虑退出欧元的时候,瑞士央行行长托马斯乔丹表示,“投资者正寻找安全的避风港。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瑞郎就是一个避风港。”于是瑞士央行在那个时候开始考虑对外国存款实施资本管制。
据国外媒体报道,丹麦和瑞士已不愿意再做投资者在欧洲市场的避风港,而其他的避风港也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报道称,6月下旬,丹麦央行警告称,鉴于投资者寻求欧洲避风港并押注危机将冲破丹麦克朗对欧元的汇率绑定,丹麦克朗正承受重压,如果问题持续,那么负利率即将到来。丹麦所处的困境和瑞士类似。自瑞士央行设定欧元对瑞郎界限以来,该行已经投入上百亿瑞郎来迈入欧元,以保持汇率界限。
毫无疑问,没人愿意当避风港,受此影响最大的非投资者莫属。一些投资者一旦失去避风港,就会摔得鼻青脸肿,疯狂的泡沫,可能会让他们瞬间破产。不过,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如果你能计算出下一个避风港是什么,你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冲向它,在价值飙升之前拥有它。
欧洲近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已经表明避风港为何不再是过去的样子。
在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现实情况下,投资者都想离默克尔、奥朗德、蒙蒂或其他掌管全球最大经济联盟的人越远越好。他们在努力寻求可以让手中资金靠岸的地方。不难理解,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钱交给那些明知道灾难会发生却始终犹豫不决的政治家。
再三权衡后,投资者将大量的资金投向具有避险属性的瑞郎。瑞士身处欧洲的心脏,有着长达几个世纪的金融和政治稳定。与此同时,瑞士央行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增强了投资者对瑞郎作为硬通货的信心。然而,随着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恶化,投资者的资金疯狂涌入,使得瑞郎汇价一路高涨,给瑞士经济带来严重的通货紧缩压力。
然而,瑞士央行的行动并未让投资者的热情冷却,欧元兑瑞郎的汇率近几个月来一直紧紧徘徊在1.20上方。
的确,瑞士的经济很有弹性,而且数百年的经历让该国完全可以适应强劲的汇率。但是,即便如此,大规模的货币升值,也会破坏瑞士经济的正常秩序。举例来看,苏黎世和日内瓦从来都不是“便宜城市”,现在变得“更不便宜”:想要买一杯咖啡,你可能都需要按揭贷款。
信息推荐
资讯中心 | 电子商务 | 搜索营销 | 设计学院 | 中医养生 | 养生保健 | 节日祝福 | 民俗文化 | 奇闻趣事
建站知识 | 人世百态 | 网站导航 | 传统节日 | 搜索热点 | 星座运势 | 趣闻轶事 | 祝福的话 | 短信大全
© 2023 QicaiSp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