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靠什么吸引了李开复?
有一些企业,不是死在和竞争对手较量的战场上,而是死于内部人事斗争导致的内耗上,企业创业的时候,“七八个人,三五条木仓”,几个月发不出来工资都可能是常有的事儿,但大伙都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主动加班加点都无怨无悔,但是等企业发展壮大了,条件好了,收入高了,员工的满意度和积极性却反而下降了,轻则不满情绪在公司蔓延,消极怠工,重则不凡争权夺利,导致公司分崩离析。这个问题,古代揭竿聚义的农民起义军很多都在这个上面载了跟头,现在白手创业的公司也过不了这个坎。有人笼统的概括“经营小企业靠智,经营大企业靠德”,意思是创业企业能不能做企业主要靠创始人的天分、机会和勤奋,而这个“德”,可以说是对企业领导的品质要求,要求要善于识人、用人,要知人善任,实际上正规而言,企业的“德”就是企业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体系。解决不好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外面的人才吸引不进来,里面的员工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再好的战略也只是纸上谈兵。
甚至可以说,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就是将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两个公司之间的竞争变得针锋相对的时候,利用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对人才的吸引力还可以成为压制竞争对手的一个独特的战场。
李开复为中国人特别是大学生熟悉是因为他曾经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身份,李在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之际,曾经对外界宣称“微软将是最后一个工作单位”,但“忠心耿耿”的宣誓没有能阻挡李博士从微软跳槽GOOGLE的步伐,在回到微软总部担任全球副总裁不久,就迫不及待的向微软的竞争对手伸出了橄榄枝,甚至不惜和微软对簿公堂。
抛开这里面的行业规则和人品高低不谈,我们感兴趣的是,以微软之富、以副总裁身份之贵,为什么仍然留不住人才离开的脚步?GOOGLE和微软相比,吸引力在什么地方?当然,GOOGLE可能开出了更高的薪水,这可能是原因之一,按李开复博士自己的说法,他希望来中国工作,但是微软却不给他这个机会,所以只好借GOOGLE重返中国。这些原因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对比一下微软和GOOGLE所处的状态,就能明白李开复的跳槽不只是个人的个案原因,而在于两个企业发展阶段的差异对人才产生的吸引力上的差异。
比较微软和GOOGLE两家企业,尽管都是信息产业的高科技企业,但近几年,微软虽然仍然可以称得上是赢利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但对于规模已经庞大的微软来说,不可能继续延续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高速增长的步伐,逐渐变得稳重企业,从企业的发展阶段而论,微软已经进入了一个企业的成年期;而GOOGLE在就是年代后期刚刚成立,互联网进入大发展之后,则刚刚进入高速成长期,所以和微软相对,GOOGLE仍然是一家成长型企业。
对人才来说,这种企业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带来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如从期权激励角度,微软的市值已经很高,却长期徘徊,那么期权激励的效果就大大折扣,GOOGLE的市值尽管还比不上微软,但业绩的高增长导致股价的增长几乎以天记。从公司的发展机会而言,高成长企业给人才提供的发展前景难以限量,而微软尽管也处于产业发展的前沿,但和它拥有的人才相比,无疑每个人的舞台都不再那么灿烂了。
更重要的是,微软从高成长转入平稳发展也就是几年的事情,那些在微软高成长时期进入微软的人才,包括李开复博士,很多都是冲着微软的股权激励、发展机会、挑战性的工作去的,当微软不在充满想象,可以想象肯定会给这些人带来失落感,而正好这时候,可与微软相比拟甚至在互联网时代可能取代微软领袖地位的GOOGLE横空出世。李开复弃微软而投GOOGLE就变得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