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奥秘★中医天地 → 七彩空间
埋线疗法治疗原理
    治疗原理
埋线疗法是经络理论与现代物理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羊肠线在穴内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体内,以达“疏其血气,令其条达”,治疗疾病的目的。综观本法的整个操作过程,实际上包含了穴位封闭、针刺、刺血、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留针(埋针)及组织疗法等多种刺激效应。所以,穴位埋线疗法实际上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一、穴位封闭效应
埋线伊始,必先进行局部麻醉,其作用部位均在皮肤。《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说明皮部是十二经脉在皮肤的分区,皮肤通过经络沟通和联系脏腑,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故局麻产生的刺激冲动通过皮部—--孙脉——络脉和经脉对脏腑产生影响,起到调整脏腑虚实、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
局麻是对中枢与未梢神经的一种综合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有3个阶段的不同变化及效应:1.针头刺入皮内及注药时产生的疼痛信号传到相应节段脊髓后角,抑制了相同节段所支配内脏器官的病理信号传递,并使相应内脏得到调整。2.注药后1~3分钟即可选择性地阻断末梢神经及神经干冲动的传导,使患病部位对穴位及中枢神经产生的劣性刺激传导受阻(内脏患病,相应经络及穴位可出现敏感现象是这种传导的表现之一),从而使神经系统获得休息和修复的机会,逐渐恢复正常机能活动。3.局麻后期,穴位局部血管可轻度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使局部新陈代谢正常化,改善其营养状况。这些变化产生的特殊刺激经过经络及神经——体液反作用于相应患病部位,使之也得到改善和调整。故临床上,往往有一些在局麻时局部皮肤疼痛异常,而病痛却马上减或消失的病例。可见,局麻的主要目的主要是预防术中疼痛,但客观上对疾病却起着不可忽视的治疗作用。
二、针刺效应
埋线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同样可起到针刺效应以治疗疾病。埋线时,需用针具刺入穴内埋入肠线,此时即可产生酸胀感觉,由于埋线针具较毫针更粗大,其刺激感应也更为强烈,这与针刺产生的针感及传导是一致的,它通过经络作用;于机体,起到协调脏腑,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笔者曾治一痛经患者,用穿刺针在患者三阴交埋线时,患者产生强烈的酸胀感并向上传导至小腹,其痛立止。由此可见,埋线时产生的这种针刺效应在整个埋线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在临床埋线时往往用针具弹拨提插以产生针感来达到一种短期速效作用,然后利用肠线的长期续效作用来巩固之,以使疗效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刺血效应
刺血疗法是用针具刺破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素问·调经论》说:“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血去则经隧通矣”(《素问.三部九候论》王冰注),说明刺血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埋线操作时往往会剌破穴处血络,致针眼有少量出血或渗血,有时瘀结皮下,这就产生了刺血效应。有人测定,刺血对微血管的血色、流变、瘀点、流速具有改善作用,证实刺血改善了微循环,缓解了血管痉挛,从而改善了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帮助了机理组织的恢复,并能调动人体的免疫机能,激发体内防御机制。因此,埋线时起的刺血效应同样可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协调经络的虚实,从而调整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功能。故临床埋线时对某些病需要有意识地刺破血络,挤出血液以达治疗目的。
四、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
埋线针刺入穴内后,会使局部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受损组织细胞释出的某些化学因子可造成无菌性炎症反应,使穴位局部组织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血管扩张、代谢增强等,为损伤的修复创造条件。根据生物泛控论原理,通过神经将损伤穴位需要修复或调整的信息传到神经中枢,激发体内特定的生化物质组合,产生一种特有的广泛作用,并通过体液循环在体内广泛分布。由于埋线选取的穴位与患病部位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属于一个同类集,所以,当泛作用在修复或调整受损穴位时,患病部位就同时被修复和调整,从而使疾病得到治疗。由于埋线时局部组织的捅伤及修复过程较长,其积蓄的后作用也较持久,所以其针刺效应和修复时的泛作用得以维持较长时间,使疾病部位得到更完善的调整和修复。
五、留针及埋针效应
《灵枢.终始》曰;“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张景岳释曰:“久远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固结之邪不能散也。”故针灸临床中,为了使之得气或延长得气时间,诱发循经感传,必要时需采用留针的方法。日本黑须幸男曾对腰痛病人进行留针与不留针治疗效果的对照实验,并经统计学处理,证明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留针组的效果优于不留针组,显示了留针对提高疗效的重要意义。对慢性病病情迁延缠绵,单用留针仍觉效果不佳或不巩固者。采用埋针之法延长刺激时间,发挥针刺的持续作用,增强针刺效应,以巩固和提高疗效。留针的作用,使用补法后可增强补的作用,使用泻法后可加强泻的作用。埋线后,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的过程,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多时间,其刺激感应维持时间是任何留针和埋针法所不能比拟的,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疾病愈合差,易复发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使病所在这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故能起到比留针和埋针更好的疗效。
六、组织疗法效应
羊肠线是用羊的肠衣加工制作而成,为异体组织蛋白,将其埋植于人体内,有如异种移植,可使人体淋巴细胞致敏,其细胞又配合体液中的抗体、巨噬细胞等反过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变为多肽、氨基酸等,最后被吞噬吸收,同时产生多种淋巴因子。这些抗原刺激物对穴位产生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使局部组织发炎,甚至出现全身反应,从而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调节身体有关脏腑器官功能,使活动趋于平衡,因而具有类似组织疗法的作用。
综上所述,埋线疗法治疗疾病的过程,初为机械刺激,后为生物学和化学刺激原,具有短期速效和长期续效两种作用方式。局麻时产生的穴位封闭效应、针具刺激产生的针刺效应和埋线时渗血起的刺血效应,是短期速效作用;埋线时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肠线在体内特殊的留针和埋针效应及其组织疗法效应,又可起到长期续效作用。这多种刺激方式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同时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部分经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层,加强了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再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调整脏腑机能状态,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其免疫能力,使疾病达到愈合目的。有人曾对埋线病员进行免疫球蛋白测定,发现凡治愈好转的病人,免疫球蛋白偏低者升高,过高者降低,均调节至正常值左右。说明穴位埋线疗法不仅能提高免疫功能,并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从而促进病体的康复。
信息推荐
资讯中心 | 电子商务 | 搜索营销 | 设计学院 | 中医养生 | 养生保健 | 节日祝福 | 民俗文化 | 奇闻趣事
建站知识 | 人世百态 | 网站导航 | 传统节日 | 搜索热点 | 星座运势 | 趣闻轶事 | 祝福的话 | 短信大全
© 2023 QicaiSp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