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奥秘★中医天地 → 七彩空间
埋线疗法刺激持久祛顽疗痼
     埋线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它在性质、选穴、操作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其独特的作用。
一、以线代针,效集多法
埋线疗法是在针灸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它源于针刺疗法,却用羊肠线来代替银针,以长期刺激穴位,产生疗效。它的整个操作过程,实际上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组织疗法,同时也包含了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和留针、埋针效应,这多种方法和效应集中起来,形成了穴位埋线这个独特的疗法,显示了它独特的治疗作用和效果。故穴位埋线法疗法实际上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二、刺激持久,祛顽疗痼
埋线疗法以线代针,埋入穴位,慢慢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而持久的刺激。一般说来,由于肠线刺激平和,信息冲动平稳而弱,对大脑皮层里的急性疾病较强的病理信息干扰和抑制力量不足,因而不能迅速产生作用,但对慢性疾病却显示了良好的效果。这是由于“久远之疾……留不久则固结之邪不得散”的原因,运用埋线之法,肠线对穴位的刺激和局部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较长,积蓄的后作用较持久,可达20天或更长时间,使患病部位在这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因此,临床对慢性病甚至对一些痼疾运用本法治疗,往往取得满意疗效。
但是,要使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范围扩大,就不能仅限于治疗慢性病,临床上许多同仁作了不懈的探讨,如在埋线初期,加上人为的手法刺激,以加强刺激量,对许多急性病仍有较好疗效,而且由于取效后,有肠线的持续柔和的续效作用,往往疗效更为巩固。
三、选穴求精,善用透穴
黄羡明教授曾指出:“善用兵者,兵不在多而在精,善用针者,穴不在多而在精。”同样,埋线疗法也强调取穴精练中綮。它往往选取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穴位进行埋线,每次少则1穴,多则2、3穴。因为穴位埋线治疗次数少,间隔时间长,不可能象针刺一样,今日刺此穴乏效,明日又取它穴。它要求一旦找准效穴,将肠线埋入,其刺激信息即源源不已,经穴位、经络,到达病所,一举取效。这样,不仅可减少患者手术之苦,且可使处方效专力宏,避免选穴过多,刺激信息过杂,在大脑皮层形成互相干扰,反不能抑制病理信息,甚至可能导致机体功能失常,徒增病者痛苦。
为了既减少取穴,又能使功能相似的穴位共同发挥作用,埋线疗法在操作上也善用透穴。若一针透双穴,则往往并双穴之力同时发挥作用,若一穴透双经,则往往“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使阴阳相得,经气交贯,其效必速。如治疗胃病,往往选用中脘透上脘,胃俞透脾俞;治疗哮喘,使用八华之八穴相透;治疗胃下垂,在腹部穴位作环形埋线法等,往往取得较好疗效。
四、精用组穴,交替调息
埋线疗法是一种手术性治疗方法,术后不可能在数天内局部即完全复原,为了在短期内对疾病加强治疗作用,往往在辨证取穴基础上,对有效穴位进行组合,分成2~3组,交替使用,这样就可缩短每次治疗间隔时间,以维持较强的刺激效应,且使穴位有调息之机,避免穴位产生耐受性而乏效。
五,注重敏感穴,善选特定穴
在敏感埋线治病是在经络按诊、经络疗法和穴位埋线疗法的启示下进行的,往往有较高疗效。敏感穴位是机体疾患通过经络在体表上的反应点,为邪气在经脉中聚会搏结之所,能较准确地反应疾病情况。临床观察表明,病人患病部位、种类、性质、程度不同,敏感穴位情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病种及类型不同,敏感穴位也不同。如慢性胃炎多在足三里、胃俞,而气管炎多在八华、肺俞产生敏感反应;病变部位不同,敏感穴位亦异。如胃溃疡发生在胃小弯,多反应于巨阙、中脘;发生在胃大弯和十二指肠多在梁门、承满产生敏感反应。疾病寒热虚实不同,其反应有压痛、结节、麻木、凹陷之别;疾病轻重程度不同,其敏感度亦有轻重之差。同样,也可根据敏感穴位的变化情况判断疾病的转机。有人测定,症状消失,敏感反应没消失,仍有复发可能;自觉症状没消失,敏感反应消失,为病机转化。由此可见,通过经络穴位的按诊选穴埋线,较之固定穴组埋线具有更大灵活性,能随着病人个体差异和病情有针对性地选取最能反映病情变化的敏感穴位进行治疗,其客观性、科学性、针对性更强,更符合辨证施治原则。于书庄也认为:这种根据敏感反应取穴的方法“才是名符其实的循经取穴,也叫辨证取穴。”由于临床证明它的疗效是确切的,于是,敏感穴位作为经络
辨证,循经取穴的客观指征,成为穴位埋线疗法选取效穴的一个重要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敏感反应多出现于特定穴上。《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于十二原……靓其应,而知五脏之害。”即是原穴出现敏感反应的记载。经对500例患者观察,在背俞穴有反应者占80.3%,在募穴有反应者占72。4%,其它特定穴出现敏感反应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可见,特定穴确为邪气在经脉中聚会搏结之所,从而在十四经中具有各种特殊治疗作用。所以穴位埋线疗法将它和敏感穴位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临床上常常使用,具有很好疗效。
六、诊次稀疏,操作简便
埋线疗法一般多在20—30天埋线1次,3—6次为一疗程,故诊疗的次数较少而稀疏,避免了病人每天诊治耽误工作耽误时间的缺点,而且每次治疗时间少则数分钟,多则半小时,一般只需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为病人解决了来往不便之苦,特别对远道而来的病人更为方便,故较受病人欢迎。
主要作用
埋线疗法是一种具有综合效应的穴位刺激疗法,它的治疗作用比较复杂。概而言之,主要有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等。
协调脏腑,平衡阴阳
埋线疗法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功能,对各个脏腑阴阳都有调整、修复和平衡的作用。它不但可以控制临床症状,并能促使病理变化恢复正常。正如《灵枢.根结》所谓:“用针之要,在于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据观察,在足三里、中脘穴埋线,不加用任何手法,结果发现,胃肠蠕动强者减弱,蠕动弱者加强;在上巨虚、天枢埋线,对因肠蠕动过慢所致的便秘和肠蠕动亢进所致的腹泻均有疗效。产生这种作用的原因,一是穴位埋线疗法本身是一种复合性治疗方法,刺激方式和效应呈多样化,对脏腑功能的调节即呈多向性;二是埋线初期刺激强而短暂,后期刺激柔和而持久,对疾病有平衡协调的作用。埋线的整个过程刚柔相济,形成一种复杂的刺激信息,通过经络的输入,作用于机体,导致功能亢进者受到抑制,衰弱者产生兴奋,起到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胜或偏衰的作用,使之恢复相对平衡,即“阴平阳秘”的状态。
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埋线疗法亦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这主要依靠其所具有的针刺效应。《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 “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同时,穴位封闭效应与刺血效应也起了一定作用。这种作用常具体体现在穴位埋线疗法对疼痛性疾病的治疗上。一般说来,疼痛与经络闭塞,气血失调有关,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说,所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就可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埋线用的针具多为穿刺针,其针体粗大,刺激性强,对许多由于经脉不通的疾病,特别是痛证有良好效果。如治一坐骨神经痛患者,当用腰穿针从大肠俞刺入后,患者感觉“有一股气”从穴处向下直达足趾,疼痛立止。穴位封闭作用于皮肤表面,根据皮部——经络——脏腑关系,对经络和脏腑也可产生一定作用。如治一胃痛患者,诊时疼痛严重,腰不能伸,当在腹部敏感穴作局麻皮丘时,患者觉皮肤痛甚,“好象作青霉素皮试一样·,胃痛即行缓解。刺血亦可通过刺激血管神经,起到解痉镇痛的作用。曾治一偏头痛患者,于头部敏感穴用穿刺针注线,取针后,流出较多血液,患者即觉头部掣痛及紧困感消失。
种种迹象表明,穴位埋线疗法确有“制其神,令气易行”和“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作用,它能转移或抑制与疼痛有关的“神”的活动,使“经气”通畅而达镇静止痛的效果。故本法可通过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使气血调和,经络通利,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得以恢复正常。
三、补虚泻实,扶正祛邪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苑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也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说明病情盛者宜“泄之”、“除之”、“虚
之”、“泻之”;虚弱者宜“实之”、‘补之”。穴位埋线疗法也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这个作用是与其短期速效和长期续效的特点分不开的。穴位埋线疗法前期的穴位封闭效应、针刺效应和刺血效应、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往往对实邪造成的病理信息具有强烈的抑制、排除、取代作用,这实际上就起了对病邪的“泻”的作用。埋线后期的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留针及埋针效应、组织疗法效应的刺激则较和缓,一般具有兴奋的作用,对身体功能减退,免疫力降低者有一定效果。据测定,埋线疗法对免疫球蛋白偏低的患者有升高的作用,说明其具有提高免疫功能、补虚扶正的作用。另外,操作时我们还可因势利导,对实证者加强刺激,“以泄其气”,泻其实,“邪去正自安”;对虚者则尽量减少刺激量,“使精气无泄出,以养其脉”,补其虚,“正盛邪自去”,这样疗效将更好。
综上所述,埋线疗法对机体具有三大作用,这些作用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它临床治病的疗效是通过穴位埋线对机体的诸多效应和作用来实现的,其作用方式是双向的功能调整,调整的结果是提高了机体抗病力,消除了病理因素,从而使人体恢复正常功能。
信息推荐
资讯中心 | 电子商务 | 搜索营销 | 设计学院 | 中医养生 | 养生保健 | 节日祝福 | 民俗文化 | 奇闻趣事
建站知识 | 人世百态 | 网站导航 | 传统节日 | 搜索热点 | 星座运势 | 趣闻轶事 | 祝福的话 | 短信大全
© 2023 QicaiSp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