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彩礼最高的为十三四万元
平凉农村彩礼最高的为十三四万元,最低的为六至八万元。也就是说,一个农村小伙娶个媳妇,彩礼钱加上修房子、买衣服、金银首饰、办婚礼酒席等一应开支,至少需要十几万至二十万元。而在平凉农村,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总收入不到二三万元。也就是说,农民娶个媳妇,要提前预支未来十年的家庭总收入。因此,农民私下在谈到给儿子相亲话题时,一般不说娶媳妇,而是说“买媳妇”。一旦小两口发生战争,闹着离婚,亲人乡邻会如此劝说男方:你娃不心疼媳妇,你还要心疼钱哩么!
尽管农民很现实,尽管农村的爱情已没有了浪漫与传奇。可是,那些情窦初开的农村青年男女,还是怀着无比憧憬的心情,去赶集相亲。
相亲这天,男方要尽量穿的体面一点,起码不能让女方和家人觉着你日子过得落怜,还要带一包“黑兰州”香烟,因为碰到和女方一起来的家人要发烟,这样才显示出你的成熟和会做人。相互打过招呼后,男方可以和女方在集市上走一段路,拉一会家常,彼此问一下对方上了几年学?在哪里打工?一年能挣多少钱?有没有啥手艺?将来打算自己做生意还是继续打工等等。如果两个年轻人觉得相互有好感,便会留下电话号码继续联系。如果对不上眼,没感觉,就会找个借口要去办事,自己一个人先走了。
当然,80、90后的农村青年已身处智能手机时代,他们相比父辈见多识广,对QQ、微信这些交友聊天工具也不陌生,通过QQ“附近人”及微信“摇一摇”功能,很多农村年轻男女从陌生人逐渐变成熟人,再由熟人发展成为恋人,再由恋人变成夫妻。虽然,他们属于“自由恋爱”,但双方家长还是会严格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给他们安排相亲、订婚、结婚仪式。如果其中男女一方的长相、家庭条件、父母为人处世等达不到一方父母的标准,他们的“自由恋爱”也就宣告结束了,父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他们安排相亲。
集市,不仅仅是农村青年爱情“交易”的场所,也是年轻人休闲、聚会、交友的场所。
“半瓶子”与老婆当年就是在集市上认识的,不过不是相亲,而是偶遇。那时候,老婆是乡中心小学的民办教师,我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外出打零工。因为常常有一些豆腐块文字或诗歌见诸报章,在大秦塬上也算个小有名气的“文艺青年”。我们没有媒人,而是以诗为媒。她喜欢我给她写诗、读诗,我则绞尽脑汁胡凑一些长短句来哄她开心。春天的黄昏,夕阳映照下的田野令人陶醉,我拉着她的手,漫步在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田边,摇头晃脑故作姿态给她朗诵着舒婷、北岛、顾城、海子的情诗,她用崇拜加景仰的眼神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脸上写满了幸福的表情。很快,我俩谈恋爱的事就在乡间传开了,她的父母家人一打听,得知我家很穷,便反对我俩在一起。后来,我们的坚持和执著感动了她父母,终于同意了这门婚事……
时至今日,“半瓶子”自由、热烈、浪漫、诗意的爱情故事,已然成为了绝唱。自此以后,如此浪漫纯粹不受世俗物质羁绊的爱情故事,在家乡的原野上再未发生过。后来的年轻人一个个继续复制着父辈的相亲经历,继续复制着上学、辍学、打工、相亲、结婚、生子的生活轨迹。更令人惊讶的是,如今平凉农村一些年轻人春节回家,从相亲到结婚,加起来不到一个月,属于典型的“闪婚”一族。很多年轻人由于婚前相互缺乏了解,婚后见天打锤骂仗闹别扭,结婚几个月或一半年“闪离”的小夫妻也大有人在。
当然,和城市里一样,平凉农村年轻人相亲的成功率,往往和女方的相貌,男方的家庭条件密不可分。城里年轻人追求的票子、房子、车子,农村青年同样看重。如果男方家里像“半瓶子”当初一样穷得叮当响,住着破窑洞,点着煤油灯,一次次的相亲也只能是过过眼瘾了,没有父母愿意把女儿嫁给你,也没有那个女子愿意跟着你去吃糠咽菜艰难打拼。所以,我很感激老婆和岳父母,是他们在我最潦倒无助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