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去年贸易顺差与FDI(外商直接投资)之和约3272亿美元,与新增外储差额高达1347亿美元,而2006年这一差额仅为3.62亿美元,这一象征热钱的“投机指数”一年间飙升了370余倍,账外收入也创最高水平。
《东方早报》报道,央行11日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2007年底外汇储备再创新高,达到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增速比2006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之多。更为直观的是,2007年新增外储4619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一年的增额比2003年时外储总额还多出600亿美元,即使在2006年,这一增额也不过为2473亿美元。
根据经济界的主流观点,贸易顺差与FDI之和,不仅是新增外储的主流部分,某种意义上也可被视为“账内收入”。而对于构成复杂的剩余部分,往往被与暗涌的热钱挂钩在一起,如果模糊计算的话,甚至可以等同于热钱的规模。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强调,在去年的新增外储中,无法由贸易顺差和FDI所解释的部分大幅增加。去年,尽管贸易顺差大幅增加至2622亿美元,但据商务部测算,去年的FDI仍在650亿美元左右,两者总额不过为3272亿美元,与4619亿的新增外储的差额竟达到了1347亿美元之多,“账外收入”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而反观2006年,贸易顺差与FDI之和为2469.4亿美元,而当年新增外储仅为2473亿美元,“账内收入”仅为3.62亿美元,仅为2007年的1/373。
1347亿美元哪里来的?这一与热钱息息相关的庞大数字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兴趣。哈继铭表示,尽管国家已开始收紧,境外短期借款仍然在这1347亿美元中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同时,香港大型H股IPO、海外投资利息、抛售境外债券也都各自代表着一大笔资金。
“热钱具体数字难以估算。”哈继铭强调,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中美利差逐步收窄的推动之下,不仅境外投机资金有大举入华的趋势,“属于境内的资金也有热钱化的趋势”。哈继铭称,境内机构或个人往往可以通过在境外借款套利人民币升值,同时持有境外金融资产的人很多也在抛售债券、存款等,尽快转入国内享受人民币升值,“境内资金的热钱化增加了外汇管理的难度”。
“相比外储的增加规模,我更关注结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也表示,除了由贸易顺差带来的新增外储之外,其他部分都是随时可以撤走的,“一旦人民币升值到位,甚或中国经济风吹草动,外汇储备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可能撤走,这正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在外储管理中必须予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