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百姓如何应对通货膨胀
我和所有的平民百姓一样,每天辛辛苦苦的工作,用辛勤劳动来换取工资。如果老天照应,政客们不捣乱,专家们不忽优,商家们不设局,自己不乱花。也许就能在对付日常生活开支之外,有些盈余。
这些盈余其实也不是真的就是一世都叫盈余, 实际上叫中长期储备也许更恰当。因为这些盈余实际上是要应对今后年老体弱,风风雨雨等情况的。人在经济上最悲哀的就是两件事:一是人活着,钱已经花完了。二是钱没花完,人没了。因此大家理财其实目的就是为了能活着把钱正好花完,就比较美了。当然,最好是一不小心,挣到花不完的钱,那是最好的,即使没花完也死而无罕了。但千万别倒过来,没钱还又老又病…那可就惨了。
对每月的收入来说。那些消费掉的生活费用,购买不动产等的钱,我们是最放心的了。因为花了就花了,不用担心它会贬值。而那些剩下来的钱,我们就不得不考虑以后它们的身价了。
我们现在的钱都是纸,靠国家经济稳定,国家硬通货做基础来支持它的价值。一但有个风吹草动,它们其实就是一张张优质的纸张而已,有可能变得很不值钱,去年能买一斤肉的,今年只能买8两了。这就是通胀发生了。有的甚至以前能买一斤米的,如今只能买一粒米了……比如以前大名鼎鼎的金元券。
于是,老百姓攒的这点血汗钱,怎么能让它尽量的增值保值就成了我们温饱以后最关心的问题了。所以,是存银行?还是放家里?是做生意?是炒股票基金?是买保险?是买黄金?是买房地产…?
老百姓是聪明的,也是实际的。别人再怎么忽优,老百姓都有自己的理。钱必须得绝对安全,然后还要能保值,风险不大的话,可以追求点收益。老百姓都知道一个朴素的道理:钱只有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一起运转才能保值。比如:做个小生意卖茶鸡蛋。以前是3毛进五毛出,通货膨胀了。鸡蛋涨价了,那就五毛进八毛出,把通货膨胀的压力转移出去,我们的劳动价值得以保存。
否则,不参与经济运做,那肯定就不好办了。想当年,我爸从空军航校复员,70年,给了复员费3000元。这在当时可是笔巨款。老爸激动的把它存进了银行,给子女做学费。可是20年过去了,那3000元在银行里也翻了两翻,当时够三个子女从小学上完大学的费用,最后只够我大四一个学期的花销了。
因此,银行存款肯定不能搞长期的,否则肯定不能保值了。放家里捂着更不行,只有发霉的份,连利息都没有,更是不可取。所以这些都只能是处理短期,最多不能超过3年,5年的一个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