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田园生活这是很多人常做的梦
当首富都需要自己养猪、用大水缸盛水喝,甚至准备自己种菜种水果时,你就该知道,城市生活已经不再像以往一样,让我们感到足够幸福和满足了。
中国的城市化率在逐年提高,与之相对的另一个鲜为人察觉的潮流是: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开始拥抱乡村生活。不是隐居,不是回归田园,而是脚踏两只船,一边在都市工作赚钱,一边在乡村享受美景安闲,总之,现代人可真够贪心的。
城市有便利的交通、快捷的服务和丰富的娱乐,乡村有美丽的风景、开阔的视野、有趣的民俗、宽敞的住房、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活水、自然的田园、茂盛的植物、盛开的野花、安全的食品、舒缓的节奏、宁静的氛围、温暖的阳光。城市和乡村可以提供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随着财富的积累和对生活品质的关注,使得人们开始有能力去尝试乡居生活的可能。
富人向往乡间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私密的环境和可以盖大宅子的空间,要去乡间;白领向往静心、绿色环保,有懒洋洋的太阳享受和休养身心的生活,要去乡间。在北京的周边郊区,不乏有钱的富豪拿着地图逐村搜索适合建大房子的美景之地,他们或建别墅,或建庄园,或建私人马场,成为乡村置业的一种潮流。
曾有媒体批评说,富人下乡置业圈走了乡村的风景,他们不曾看到的一面是:乡居意味着资金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通过租地、租房、建房、修建、植树、种菜、养殖与雇工,给乡村创造了新的消费市场与就业机会,提升了乡村的公共设施水准。这种资金的流动,不仅有益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就曾撰文建议,要“把农村的土地流出,把山区的土地开放,让5%的最富有的中国人到山里面盖别墅去”。
而在现实中,类似的乡居生活,有许多人早已开启。
青山碧水的庄园逍遥生活
杜边疆和马惠菁夫妇用了五年时间,在水边山下建起的占地1000亩的杜马禅园,是金钱、文化和品位滋养出的世外桃源。
采写/苟德平
乡居档案
主人:杜马夫妇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迳口华侨经济区
占地:1000亩
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
去过杜马禅园参观的朋友们都说,那是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
平日在都市逼仄的空间中住惯了的人,见到这样一片广阔的山水自然,很难做到心无波澜: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的山泉蜿蜓流下,汇成清亮的小溪,再流入房前清亮的小湖和鱼塘;水果成熟的季节,大片的荔枝林挂满了果实,有工人在园里劳作,他们摘下水果,挖起野菜,捞起山泉水喂养的只吃青草的塘鱼,就成了禅园待客的美味食材;就地取材建起的庄园建筑,每一处细节都浸透了这对艺术家夫妻的品位和与自然相融的思想,走进任何一个房间,视线范围内都是独享的风景。
享受隐居的状态
回归田园生活,这是很多人最经常做的梦,让人羡慕的是,杜马一家已经在这样的梦里沉醉了18年,并且不打算醒来。1988年,夫妻二人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艺系毕业后,双双来到广州大学艺术系任教。在学校里只待了三年,生性闲散的两人就从校园辞职,转头到乡间去寻找一块可以做陶的土地。在佛山乐从镇的小布村,他们一住就是13年,建起一栋小楼,在村里开办起陶艺工厂,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也是在那里生下了女儿杜马斯然。斯然就在村子里面长大,从来没上过学,最初是夫妻两个人教,想学什么学什么,稍大一点,他们全部由她自学,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一家人很享受这种状态。在他们看来,陶是来自泥土的,他们让自己的生活也像陶般自然,女儿斯然的成长也是如此。
对杜马夫妇来说,十多年乡居生活带给他们最大的幸福,或许不是亲近自然、放松愉悦的生活方式,而是他们带给女儿斯然的一个自然和快乐的童年。在自然环境下长大的斯然,享受了同龄人不具有的更多的自由,随缘而学的安排,让她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无忧无虑地攀栏杆、荡秋千、撑双杠,骑着小单车到处跑,和陶艺车间的女工一起东拉西扯嘻嘻哈哈,懂得生活中一手的知识,而不靠书本来学习,知道采野菜不要拔根,喷过农药的水果不可擅自入口。这种没有处罚,没有校服,没有考试,没有作业的教育,并没有让斯然和社会脱节,她13岁就去报社做了记者,压在她身上的采访和编辑任务不亚于从大学新闻系毕业的成年编辑,同事评价她“浑身透露的灵气让你觉得这绝非凡间女子”,她今年快18岁了,自己在广州做着一家网站。提到女儿的时候,爸爸杜边疆话语里满是柔情和自豪。
寻找有山有水的地方
寻找禅园现在的这块地,杜马夫妇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1999年底的时候,杜马夫妇开始考虑事业上的调整,他们打算从以前的工厂模式转向到提供创意文化,也为一家人的生活寻找一个新的环境。他们给自己设想中的地方定下了最简单的标准:有山有水,山明水秀。可是,看似简单的标准,寻找起来却并不容易,广东山少水多,符合他们理想中的地块并不多。那几年,夫妇两人开着车跑遍了珠江三角洲,有时候听到朋友介绍哪儿有片地不错,就兴致勃勃地驱车前去,一直到2003年才碰到这片合心意的地。这片地占地1000亩,有400亩是饯业用地,余下的则是山林地,过去是村民承包的果林和鱼塘,有一些简单修建的民居,杜马夫妇拿到地后,并没有急着拆了重建,而是整整两年就待在那些民居里,每天体会这一片山水,悠闲地休息,安静思考着他们心中禅园的规划。
设计禅园的建筑时,杜马夫妇坚持以自然为大的原则,不能不破生态,房屋要小而精,彰显的是自然而不是居于其间的人。村民原有的建筑可以加以利用的,就不再拆除,而是进行改扩建,新建筑的地址,则充分利用荒废地,尽量减少占用农地,在修建时,他们酵用当地的工匠建造,拒绝采用现代化的机械来施工。山上散落的大量石头,也被他们收集来做了建筑材料。这种精细的施工方式,使得禅园建了整整四年,才基本算大功告成。如今的禅园,有了客房、餐厅,有了茶室和谷仓式仓库,有50亩的鱼塘,200亩的果园,还有正在建设的艺术馆及工作室。
在禅园的主建筑中,阳光餐厅有大片的落地玻璃窗,餐厅的南边和西边都是大鱼塘,是欣赏夕阳西下美景的好地方。在二楼的大露台上,正对是远处郁郁的果林,夏夜在上面品茶,是一流的享受。从餐厅出门,穿过荔枝园来到山顶,是禅园的茶室,坐在其间可以一览杜马禅园的全景,谷仓式仓库将被杜马夫妇改建成会所、艺术展览室和影音活动室,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好处。
生活哲学实践
在禅园的建筑中,最能表达主人精神追求的,是刚刚修建好的九间客房。从杜马小屋生活区走出来,沿着池塘穿过芳草小路,便是依着山溪而建的客房了。九间客房采用错开式排位,走进任何一个房间,视线范围内都是独享的风景:门口是架在池塘上蜿蜒而入的小桥,透明玻璃大飘窗外是姐阔的私家果园,夕阳下坐在飘窗窗台上往下看,山溪水从这里经过。房间顶部独特的拱形设计,也有讲究,九间客房共有十个拱,是遵照中国传统文化,取数字“十”意味圆满,取“九”寓示吉祥,在圆满中蕴含吉利。这种不经意的文化流露,在禅园的命名中也能体现出来,甚至建筑的分区,都是依据五味禅眼耳鼻舌身的义理,来划分视觉区、听觉区等。
九间房分别命名为陶、琴棋、书画、茶、火、土、金、水、木。每一间客房的装饰风格都与其特定的主题紧密相关,从房间主色调到饰物饰品、书籍类型等等,都各有特色。例如,“陶”这间房,主人会用与陶瓷相关的书籍、饰物来装点房间;“琴棋”则会在房间里放置一架古琴;“书画”中会为客人提供线装读本。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空调系统,夫妇二人放弃了市场上雪种制冷的做法,而是用山溪水做冷源,22摄氏度的山溪水经过管道流经每个房间,使室内的气温保持在28摄氏度。
客房中的茶几和会议台是用坚硬沉重的旧船木楸木制成,这些旧船木都是由主人到造船厂重价收购回来,然后亲自设计,并在禅园里的临时工场中加工而成。由于是真正的“旧船木”,非常沉重坚硬,加工难度很大,光是要起出木中残留的船钉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每间客房都有的木楼梯为例,加工出一具木楼梯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成本高达万元。杜马夫妇认为,生活中不应该浪费,但应该有高品质的追求,尤其是和人直接接触的东西,所以才会用这样高的代价制作木家具。客房中的每个细节,即使是一套不起眼的功夫茶具,都凝结了夫妇二人的心思,一物一件,都是一场和庄主的艺术品鉴对话。
在他们的眼中,杜马禅园几近完美,“她是立体的,她有山有水,有平面也有立面,生态平衡,原汁原味,这样的地方在珠三角确属凤毛麟角。”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会自然放松下来。600亩的原始次生林,有大片的野花野草,有野香清新的空气,有回味甘甜的山泉和园里自产的绿色食品,出外三公里则有集市,园里有宽带网、有线电视网。入则归隐山林,出则繁华世界,享受自然的同时依然能享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快乐,能够同时坐拥这样的生活,是人生莫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