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资讯 - 七彩资讯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追溯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源自唐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唐太宗大喜,指着悬挂在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而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我国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后来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名曰“胡饼”。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民间有了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清代制作月饼的工艺又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似了。
另据传说,清朝乾隆皇帝登基以后,为了寻找亲生父母,曾六下江南。一次,他巡游杭州,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此时正值中秋,乾隆的母亲看见了儿子非常高兴,亲手做了圆圆的甜饼给乾隆吃。乾隆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母亲做的甜饼,连声称赞:“好饼好饼,中秋良宵,中秋良宵也。”从此中秋赏月、吃月饼成了亲人团圆的象征。
拯救团圆日
“中秋节除了月饼,还有些什么?儿时,每到中秋节,入夜后,桌上摆着几个月饼、一壶茶,家人坐在院子里,一边赏月一边听老人讲后羿和嫦娥的爱情故事。那个故事听了一遍又一遍,却百听不厌。”有网友在博客上回忆。“记得有一年八月十五,天刚擦黑儿,我就盼着月亮快点儿升起来。当圆而明的月亮挂在天空时,父亲在院子里放上一张小圆桌,在小圆桌上恭恭敬敬地放上两个盘子,一个盘子内摞上两个每个切成八块儿的月饼,一个盘子内放上摆成锥状的烘柿。父亲终于开始敬月奶奶了。为了消磨敬月奶奶那段时间,不去想那馋人的月饼,我和妹妹坐在明亮的月光下,仰望明月,欢快地唱着早已学会的儿歌: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买个月饼哄娃娃;爹一口,娘一口,咬住娃娃脚指头。”
如今,如何拯救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节日被商家包办,沦为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失去了原来的味道。”他认为,过去中秋节吃的月饼包装很简单、很朴素,但承载的美好愿望和生活理想很珍贵;现在的月饼虽然被包装得精美、华丽,却渐渐变成了纯礼品,这些礼品又被附加了其他内容,比如利益、交换等。这些世俗的东西融入月饼中,就把节日那种朴素的美好冲淡了。
现在人们经常议论的传统节日危机,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自身文化传统断裂所致。在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对传统节日及习俗进行深层的认识。中秋节传承下来的精髓应该是“团圆”,小至家大到国,这也正符合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全球化浪潮裹挟着大量的文化产品和价值理念冲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许多文化价值观念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寻求共识。然而,文化的普遍认同需要时日。传统节日蕴含的价值理念和取向是保持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的核心要素,要想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和强势地位,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十分必要。
信息推荐
资讯中心 | 电子商务 | 搜索营销 | 设计学院 | 中医养生 | 养生保健 | 节日祝福 | 民俗文化 | 奇闻趣事
建站知识 | 人世百态 | 网站导航 | 传统节日 | 搜索热点 | 星座运势 | 趣闻轶事 | 祝福的话 | 短信大全
© 2023 QicaiSp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