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悬殊消费低内需难以启动
中国经济的三大“隐患”
首先,是要重视对外贸易占GDP比重过大问题。我国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9.7%,2000年发展到30.6%,2005年猛增到63.8%,2007年进一步增长到66.9%,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超过8个工业发达国家和两个发展中大国。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过大,当经济危机严重影响到国外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时,产品的出口必然萎缩,危机必然来临。根据对沿海地区一些企业的调研,出口订单减少,利润明显降低,生产越多越赔钱已经广为发生,浙江、广东一些企业关门、停产无不与此有关。
其次,是要重视房地产泡沫问题。由于房价的快速飚升,使住房价格远远脱离了广大百姓的收入水平,造成“刚性需求”者对住房购置的可望而不可及。另一方面,由于房价升值快速,住房成了最好的投资品,在海外热钱、山西煤老板和温州炒房团的推动以及开发商的炒作下,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越积越多,房价极度高企。金融危机到来后,炒家停止了购房,居民需房又买不起,于是造成2008年下半年以来北京、上海等城市住房市场明显滑落。房地产是社会消费的龙头产品,当房地产销量迅速下滑后,同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钢铁、水泥、建材和诸多家居产品等60多个产业必然市场萎缩。
第三,是要重视收入差距过于悬殊问题。我国城市人口中的20%富人拥有金融资金的66.4%,而20%的穷人仅拥有金融资产的1.3%,从消费零售额看,2007年县和县以下10亿人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仅占GDP总量11.7%,而县以上城市3亿人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占GDP总量的25.5%,按人均计算,相差10倍左右。 正是由于收入差距的过于悬殊,造成多数财富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大多数人需要消费,想消费但无能力消费,这才是晋内市场消费比例甚低,内需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
百姓消费能力为何不足
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就提出调动内需,但是10年过去了,我国的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不仅没有增加,反倒每年都有所降低,出现如此情况的原因,在于我们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如前所述内需不足,归根结缔是姐大百姓的消费能力有限。为此一定要立足于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使启动内需的投入突出三个重点。
首先,是要大量投资农村建设。从长远看三农问题仍是中国一切问题中的大问题。这次启动内需的投入,一定要把对三农的投入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对农村人口占多的地方加大投入。
其次,是要大量投入对农民的补贴、城乡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当前推行的种粮补贴,农机补贴和购买电器补贴,还应加大力度。特别是要重视提升粮食价格和加强对城乡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
第三,是要大量投入城市的居民住房建设。迄今为止,我们在城市化的推进中,只是改变了市民的统计口径,使城市化率每年增加了一个百分点,但对“新市民”如何安排一直举旗不定,而且受到了既得利益的阻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启动内需的投入一定要把建设廉租房,特别建设广大百姓可以承受的低价位住房作为投入重点,这不仅可以抑制商品房价位过高,推动60多个产业的尽快复苏,而且能够为解决广大新市民“住有所居”问题开避一条新途径。
近5年来,农民收入虽然增长很快,5年人均累计增收2000多元,但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致使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扩大。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2008年延续了这种扩大趋势。
上述人士表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归结于农民增收困难。最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偏低。“以河南大蒜为例子,在年景好的时候一斤能卖1块钱,而现在只能卖到1毛,现在粮食、蔬菜、水果价格都不好,这种影响是非常大的。”
农业部提供的这份材料认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林牧渔收入占到42.1%,工资性收入占到38.6%,两项合计,占农民收入来源的80.7%。今后一段时间农产品价格走势和农民工就业状况都不乐观,大大增加了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2008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虽然比上年扩大478万,增长3.6%,但增速比上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增速最慢的一年。
按你这么说的话 为什么农民还要跑城里打工 ?而不是城里打工者到乡下种田呢? 你去试试种田苦 还是打工苦!
你在农村呆过吗 ?干过农活吗?你知道农民每人的土地有多少吗?你知道每人的土地能产多少粮食吗?你知道产出的粮食够养活多少人吗?你知道普通的农民每一餐都吃得什么吗?你知道除去自己吃的还有多少能换钱又能换多少钱?你觉得农民都没有父母没有小孩都不会生病吗? 要是有疑问的话 去农村当上一年农民 到时再看你能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