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大家都找点地种点野菜吃吧,那肉价,渐渐也成了龙肉的价格了。去菜场看看抹下嘴巴。回家吃野菜吧!!!
以今年夏粮收购市场为例,当前粮市有价无市恰恰反映农民预计粮价将持续走高而不愿出售粮食。不过,惜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农民在等待一个好价格,而是农民认为与其现在售粮换钱还不如手持粮食更安全,这恰恰反映日趋高企的通胀使农民降低了现金持有的偏好。同样粮食收购企业把收购价提高到远高于托市价的水平,也反映企业希望尽快把手中正在贬值的货币换成实物储备,毕竟在当前发改委尚未解禁面粉和大米价格管制下,米弱稻强的价格格局反映粮食收购企业倾向于粮食囤货。
c,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不高,凭借廉价劳动力和产品的低价格优势,从“人口红利”中分享一杯羹。经济大环境向好的时候,这类中小企业尚能办得风生水起,以陈哥为例,在需求火爆、生意鼎盛的2007年,他的个人资产超过1000万元,麾下员工有300多人。然而,一旦宏观经济不景气或出现意外事件,这类中小企业便生存堪忧,甚至随时有可能关张,陈哥目前的窘境,就是一个明证。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7年,是中国民营中小企业高速发展的黄金年代。我的几个当小企业老板的同学或朋友,都是在此期间发迹。这些同学或朋友首先是到沿海城市打工,学技术,学管理,积累营销经验,凭借打拼或机遇掘得人生“第一桶金”,然后自办工厂当老板。而他们开始当老板的年份,都是在2000年前后,那时,他们虽然手头有一些积蓄,但用来办厂还不够,于是,他们就向亲友、同学、熟人借钱,最终把工厂办了起来。那时招工也很容易,开出1000元左右的月薪,就能从老家呼啦啦招来一大帮工人。这种以乡情与“熟人经济”为依托的融资与招工方式,成就了我多位同学、朋友的“老板梦”和“发财梦”。
然而,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壮大、老百姓理财意识的觉醒以及“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小老板们这种借力乡情和“熟人经济”发展的老路子逐渐行不通。首先,在达到一定规模后,中小企业融资的额度往往较大,动辄以几十万、几百万元计,这和当年小老板们白手起家办工厂只需借几万元、十几万元不可同日而语,而这10多年来,老百姓(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收入增长缓慢,手中余钱不多。其次,物价高涨和财经知识普及,使得老百姓(尤其是城市中的)的理财意识觉醒,他们更愿意将手中的闲钱用于投资房产、股票、黄金等有较大升值潜力的资产,或者放高利贷,而不愿意借给熟人,因为借给熟人带来的物质回报相对较少(熟人在还钱时,通常是设一个饭局或送一些礼物作为感谢)。第三,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青壮年劳动力因短缺而变得抢手,以“人情价”(这是一种暗含折扣、弹性较小、更有利于资方的用工价格)为纽带的老乡帮衬式用工关系自然难以为继。
2009年以后,我的同学或朋友中的小老板们,都几乎陷入了事业的低谷。这两年,我们在深圳的同学会开得少了,同学中的小老板们抢着买单的情形也没有以前那样热烈。最近一段时间,同学中的几位加工企业老板经常向我抱怨:厂里缺工严重,加薪也招聘不到工人,好不容易搞一个订单,却没有足够的工人去干活。我回答:这说明你们给工人加薪的力度还不够。他们苦笑:现在加工行业竞争厉害,产品互相杀价,利润微薄,而厂房租金、水电、原材料都在涨价,工人薪资涨幅如果超过35%,厂子就无法撑下去了。他们也有给产品升级的念头,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钱从何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