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头礼仪
在中国,旧年俗中磕头拜年是不可避免的。以前,晚辈向长辈,后代向祖先,下级向上级贺礼拜年都要磕头。磕头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汉朝以前。汉以前没有凳子和椅子,坐具是席子。在接待宾客时,主人向宾客致谢时不是起立,而是伸直上半身,弯腰垂首直至地,称为“拜”,拜时头垂至地,稍作停留为“稽首”,俗称“磕头”。“稽首”是古代最重的礼节,《史记.高祖本纪》有“郦生不拜,长揖”,用来说明郦食其高洁傲岸,不向强权低头的性格。清代过年礼节中还有“打千”等,但现在已经看不见了。
磕头是作为拜年礼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儒家长幼有序思想的体现。晚辈向长辈磕头表示尊敬和祝福,后辈向祖宗磕头表示尊敬和怀念,人们向神灵磕头表示一种心理上的敬畏和示好。磕头礼仪的这些寓意与传统儒家思想吻合,故千百年来被民间、宫廷所沿袭。
在西北地区,春节行磕头礼仪大致有以下两个场合。一是除夕夜或是年初一早上向长辈拜年,二是从初一到十五去亲戚朋友家拜访时向长辈拜年。以前人们大多都聚族而居,一个族姓都在一个大院或是一个村庄里,除夕夜和年初一早上吃过饭后大家按照长幼排行顺序,挨家挨户拜年。每家堂屋里都有一个供奉祖先牌位的方桌,拜年的人进门时要先向着方桌拜年,行磕头礼,然后按照这家人的长幼顺序磕头拜年。
拜年时要一边磕头一边大声说向某位长辈拜年,也有说几句
祝福语的。向祖先拜年要“三拜”,即磕三次头。向长辈磕头次数没有固定的要求,有些地区是磕头一次,有的地区为表示尊重,要磕头三次。平辈之间不磕头,只是作揖或口头贺年。小孩子行过磕头礼仪之后长辈要给压岁钱。而从初一到十五去亲戚家拜访的磕头拜年又有讲究。外姓人进门要先向主人家供奉祖先牌位的方桌上一炷香,然后向长辈拜年或是直接对着方桌拜年,但嘴里还是要念叨向某某
拜年的祝福语。
春节磕头拜年经常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聚族而居的村子或是同姓聚居的大院里经常会看到一群人,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汇合在一起挨家挨户拜年。有时候遇到长辈家的堂屋或居室面积狭小,则按照长幼顺序分批进去拜年。要是同时进去的人多了,屋里跪不下,那进去的人又要退出来一些,等下次再进入。长辈看到这种现象会非常高兴,表示晚辈对自己尊重,村里人见了也会羡慕该族人丁兴旺。
磕头礼仪因为时代变化的原因,现在在很多地方已经销声匿迹了。“五·四运动”以后,磕头礼仪作为儒家的传统而一度被废止,代之以“鞠躬”或“握手”等现代礼仪。后来民间磕头礼仪复兴,到现在又慢慢趋于消失。现代有些人认为磕头是对长辈的尊敬,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要继承下来;也有人认为磕头是封建礼教的东西,应该予以破除。但随着现代礼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磕头礼仪已经“不时兴”了,在很多地区已经很难见到磕头拜年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