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C高端颗粒加持 读写快如闪电
金士顿DTEG2 U盘采用了在高端SSD中才会使用的高品质MLC闪存颗粒,由于MLC架构可以一次储存4个以上的值,因此MLC架构有着很好的储存密度,拥有更快的读写速度,并且使用寿命超长。而在跑分测试中,金士顿DTEG2 U盘104MB/s的写入速度与270MB/s的读取速度,相比普通U盘15MB/秒左右的写入速度与80MB/s左右的读取速度来讲非常惊人。此外,MLC存储颗粒拥有高达10000次左右的擦写寿命,与TLC闪存颗粒的500次左右擦写寿命相比,提升20倍之多,充分保证了办公中重要数据存储的安全性。
闪迪的cz80和雷克沙的p10,其余的在我眼里都差不多。
干嘛那么复杂,我都是用N多年前手机上的512的sd卡加个2块钱的读卡器。
SLC只有有或无两种状态,MLC 却有四种电压状态,为了达到这四种状态,电子得频繁出入二氧化硅层,加速单元的耗竭,这也就是为什么 SLC 可以有十万次擦写寿命而 MLC却只有一万次的原因;当然啦,TLC更惨,平均只有五百到一千次擦写寿命,所以主要拿来做市售的亲民价随身碟。
读到这里如果不计算一下,十万次、一万次、一千次对你或任何人而言可能不会有太大意义,且让我们拿 2013年一般消费者可以负担得起的 32GB随身碟来试算。假设您手上的是最便宜的 TLC随身碟,以家庭或中小企业用户会全面汰换一台计算机的生命周期五年为例,(32x1000)/(5x365.25) = 17.522,这意味着您得每天写入 17.522GB的资料,才有办法在五年内公司或家中计算机资源回收前把一只 TLC随身碟操坏;若您手上是 MLC随身碟,则是 175.222GB,SLC随身碟则更是高达 1752.225GB,每天哟!没关系,换一种算法,假设您每天会写入 32GB数据数据到随身碟上,一只 32GB TLC随身碟则可以用 (32x1000)/(32x365.25) = 2.738年,而你的 MLC随身碟碟则可以用上 27.376年,SLC则是 273.785年,足够让你放在祠堂里作为传家之宝(不过里头资料也顶多只能记忆十几年,因为即使在不通电的状态下,每天每个单元中还是会有 5颗电子逃离逸散掉)!由于不写入数据只有读取时,电子不会出入二氧化硅层,厂商通常都会标示可以无限次读取,然而事实上即使只有读取,仍旧会耗损二氧化硅的键结,再加上颗粒质量可能有良莠,厂商或许会不诚实等有的没的因素,先让我们暂时保守估计这支随身碟只有 50%的寿命。
这时我们就得引进两种主要让固态硬盘延长寿命的技术了,耗损平衡(Wear-Leveling)与坏块管理(Bad Block Management)。
所谓的耗损平衡又称均衡抹除技术,我们知道一个固态硬盘单元愈常被读取,二氧化硅层就会愈快被电子贯穿,导致存储效能低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厂商会运用不同的计算法则,将数据分散写进不常使用的区块,使得整颗硬盘每个区块寿命都能大致相同,而当坏块一个接一个出现的时候,也就是这颗固态硬盘大限将届的时候。均衡抹除算法有动态与静态,动态(Dynamic)是在写入数据前,先看看哪些空白区块写入次数较少,在实际写入时先将数据分配进这些区块;而静态(Static)则是对某些因长期储存固定数据而导致写入次数极低的区块,先将数据备份到其他区块上,然后再抹除原本区块以便参与循环。均衡抹除算法每家厂商都不尽相同,有时不同算法对固态硬盘效能会有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