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趣联
月,那天上石头的月,人间时令的月。亘古至今,她是文人墨客的文泉诗海,写她风情万种;是凡夫俗子的爱渊愁薮,想她柔肠百结。她每一轮周而复始阴晴圆缺,都牵动着世间多少世故冷暖。咏月怀人,赏月寄情,叹月感事,托月状物。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各显神通自不消说,独秀于中华文苑的瑰丽奇葩——对联,也从来不甘寂寞。在浩如烟海的典籍宝库中,有关中秋和月的作品不胜枚举。一年一度秋风劲,又到
中秋月圆时。欣逢中秋佳节,谨奉上几副趣联妙对月下共赏。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相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吟出上联,当时大学士苏轼竟也被难住,是后世有人对出下联。王安石出句当年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是闰八月,两度“中秋”。巧的是这年正月和腊月双“立春”,天成佳句。下联,我国传统以十干和十二支相配的“甲子”纪年,六十年循环一次称“周甲”,也称“花甲”。此联用嵌数格,意趣盎然。有一以天地两“月”属对的奇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上联“月圆”指月相之“月圆”,“月半”则指人间时令每月之半,天上“月圆”时人间正“月半”,月月如此。下联年尾指除夕,次日即新年“年头”,一夜连双岁,年年皆然。此联用复辞叠字格,巧用日月交替斗转星移的自然规律,机杼契合,慧思独到。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联写道:
月半月圆,世上皆称月半;
日中日昃,人间尽道日中。
“昃”(zè),日过午,《易经》:“日中则昃”。据载,明祝元明与沈周某月十四日月下对酌。祝说:“明日月半。”沈说:“不,明日月圆”。祝出上联,沈对下联。二人相对大笑,再饮一杯助兴。遂成趣谈佳话。
有一副以传统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对联:
玉兔捣药,嫦娥许我十五圆;
喜鹊成桥,织女约郎初七渡。
相传为明代高启出上句,杨基对下句。初七指七月七,民间俗称“乞巧节”、“鹊桥节”等。该联把神话中的动物“拟人化”得呼之欲出。“许我”、“约郎”两词极富人情味,把子虚乌有的神话演绎得卿卿我我温馨浪漫。
清代李调元为官清正,夫妻恩爱,遭陷充军伊犁,经多方营救得赦回京。夫人在家备下酒菜为他接风,含泪出一上联:“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李感慨万端,即席口拈下联:“花落花开,花开花落,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全联情真意切,回肠荡气,读罢耳边不禁响起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声声慢》中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令人欣慰的是李妻终于还是熬到丈夫回家。此联兼用重叠、反复、颠倒、比喻、双关等丰富的修辞方法,骈俪工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上下联末句更堪称人生箴言。是难逢的佳联。
明初向宝,官至左都御史,自幼聪慧。幼年读书时,老师出句,向宝对句: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上联将天上日月喻为天地双目,光照天下,俯视人间;下联则将“万卷古今”比作圣贤慧心结晶,励志自勉效法贤哲。落笔铿锵,气度非凡,奇思妙构,奥义深蕴。
历代与“月”字有关的“析字联”往往引人入胜。如:“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日月为明分昼夜,女生合姓别阴阳”,“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等,均并字精当拆合有致,可视作闲情逸趣的文字游戏。
许多园林名胜以“月”入联而增色不少。苏州沧浪亭一联曰:
“千朵莲花三尺水,一湾明月半亭风”。
清末林则徐为镇江焦山水晶庵题一联:
“山月不随江水去,天风时送海涛来”
其中是否也折射出林则徐刚正凛然品德的影子呢?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